《无量寿经》有五译:
初译于后汉月支支娄迦谶,三卷,文繁,名《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次译于吴月支支谦,有二卷,名《佛说阿弥陀经》。以日诵之经,亦名《佛说阿弥陀经》,故外面加一「大」字以别之。又有赵宋王龙舒居士,会前二译及第三译,并第五赵宋译,四部取要录之,名《大阿弥陀经》。
当时大兴,后因莲池大师指其有不依经文之失,从此便无人受持者。大藏内有此经,各流通处均不流通。有谓另有一种者,即此经也。
第三译,即《佛说无量寿经》二卷,现皆受持此经,即曹魏康僧铠译。
第四,即《大宝积经》第十七〈无量寿如来会〉,此经王龙舒未见过,乃唐菩提流志译。前有元魏名菩提留支,非唐人,世多将留支讹引之。
第五译,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法贤译。原本二卷,以宋人以所译经多为荣,故分两卷,于绝不宜分处而分,今刻书本作一卷。
就中〈无量寿如来会〉,文理俱好,而末后劝世之文未录,故皆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
《无量寿经》「乃至十念,咸皆摄受。惟除五逆,诽谤正法」者,此约平时说,非约临终说。以其既有五逆之极重罪,又加以邪见深重,诽谤正法,谓佛所说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及念佛往生之法,皆是诓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根据,实无其事。
由有此极大罪障,纵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无极惭愧极信仰之心,故不能往生也。《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阿鼻地狱相现时说。虽不说诽谤正法,而其既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必不能不谤正法。
若绝无谤法之事,何得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乎?每有作此无谤法,彼有谤法解者,亦极有理。但既不谤法,何又行三种大逆乎?是知四十八愿,系约平时说。
《观经》下下品,是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惟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愿,乃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
谓为冲突,则成凿死卯子汉矣。四十八愿中,十念称名,即得往生,惟除五逆,诽谤正法。此约平时说,以五逆罪大,谤法不信,此种罪障,岂悠悠泛泛之修持所能灭乎?《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
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况佛以一切众生同具佛性。
版权所有:法华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