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目前通行的经题有三种,分别是《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第三个这个经题,最为完整,准确地表达了《心经》所蕴含的真意。
如果依汉语来解释,“摩诃”是“大”的意思;“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罗蜜”是“到彼岸”;“多”是“多一点”,可理解为“超越”的意思。经题完整的汉语意思是:超越彼岸的大智慧。为什么当时玄装法师没有把经题翻译过来,而是采用了梵语音译呢?这里面的确有深意在。
梵语“摩诃”虽然在汉语里可以勉强解释为“大”。可这个“大”并不能理解为有对待的“大小”之“大”,而是应该理解为没有任何分别的、绝待的“大”。这个“大”显示的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
从“大”的造字上来看,其字形结构是“一”字加“人”字,颇有一人之相。一人之相在茫茫宇宙中虽然如大海中的一个泡沫,实在是微不足道。但是,这个人的“心”却大得“十法界没有一法不包罗其中”。相小心大,这里又是一个“小大不二”的道理。
我们常常说佛法有三乘:小乘、中乘和大乘。执着小乘的人,看不惯学大乘的人的世俗;而执着大乘的人,又看不起小乘人,认为他们心量小,是“自了汉”。其实“大乘”的“大”,不应该理解为大小之“大”,而是应该理解为“摩诃”。大乘佛法实际上就是“摩诃乘”佛法,它是包容小乘法的。“摩诃”之“大”,“大”就“大”在“大小不二”上。如果不能包容“小”,就不是“摩诃”了。
梵语“般若”虽然勉强翻译为“智慧”,但是,汉语的“智慧”多是“妙有智慧”,没有“般若”中所含有的“空性智慧”。所以玄装法师在这里采取了梵语音译的方式。
“般若”这两个字选得很巧妙。这般的,若是这般的;那般的,若是那般的。
“般”字体现了“妙有智慧”,体现了“不空如来藏”;“若”字体现了“空性智慧”,体现了“空如来藏”。“般若”两个字,就是“空有不二”,体现了“空不空如来藏”。这两个字,形象的说明了“一心三藏”的法理。
当我们不执着“妙有”的时候,慧眼就观“空”;当我们不执着于“空”的时候,慧眼照现“妙有”。这便是“般若”,至此,方为“明心见性”。
梵语“波罗蜜多”,有人认为“波罗蜜”和“波罗蜜多”是一个意思,都是“到彼岸”的意思。但我倾向于分开来解释。因为无论从“妙有”此岸到“真空”彼岸,还是由“真空”此岸到“妙有”彼岸,都是把“真空”和“妙有”割裂开来了,这就不“大”,不“摩诃”了。“空有不二”才是般若之慧,方能显现出绝待的”摩诃”之大。
所以,把“波罗蜜”和“多”分开来解,从此岸观照到彼岸之后,不执着彼岸,就是“到彼岸多一点”,再进一步,超越此岸和彼岸的分别,就能获得无上圆满的大智慧了,这就是如来果地的境界。
版权所有:法华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