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接下来的一句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里的“行”,便是修行。这是每一个人都应当关注的事情。修行不是要我们剃光了头发,换上破衣烂衫,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并且远离人群、舍弃家庭。
有很多禅师认为,修行是不能脱离日常生活的。为什么呢?因为日常生活里总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烦恼,而这些大小不一、纷飞杂乱的烦恼,就是促成我们修行的原因。
烦恼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从自己开始不断计较时就已经生起了。那么,计较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从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来。看到别的姑娘买了新衣服,或者得到了什么自己一直想要而不得的东西,我们的心理便失衡了:凭什么她比我过得好,凭什么她比我优秀。一计较,烦恼就生起了。而往往是那种对自己的烦恼缺少觉察的女性,便越是容易陷入到更深重的烦恼中。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修行。因为生活只要不断地继续,生命不断地前行,那么我们必然就会生出更多的计较,于是就会陷落进一重又一重的烦恼之中。而修行的结果,则是不断地增长般若智慧。而“波罗蜜多”则是“到达彼岸”的意思。
这种智慧,不是说带着我们从生过渡到死,而是让我们在由生到死的生命过程中活得清醒而明白。要想过上这种心平气和、清醒智慧的生活,就要按照六种修行方法来磨炼自己,让自己的生命状态不断地得到成长。这六种修行方法,即六波罗蜜便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种修行方法看起来似乎有些玄奥,要想贯穿生命,那就更是让人有些犯怵了。实际上,任何一种修行都是在培养一种正向的习惯。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要培养起一种习惯,每天坚持做下去,只要坚持21天就行。既然这些修行方法对我们的生命是如此有助益,那么我们就从小开始做起,一点一点地积聚能量,一天一天地培养起优秀的品质。
不要在开始时就想着“我做不到,这些事情太困难了”,而应该每天一早就暗示自己:今天的我,将比昨天的我更智慧;未来的我,会比过去的我更优秀!
要从烦恼痛苦的境地,跨度到清净喜乐的境地,是需要一定的修为以及一种大智慧来帮助。这种修为,这种智慧,能够让我们身心自在,在生活中圆融无碍。但这种修为和智慧,却不是空口说说或者看些开启智慧的书就可以得到的。这需要我们去践行。比如上面提到的那六种帮助我们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的方法,就需要我们日积月累地去践行。
比如说,前面我们提到的六波罗蜜中,有一项叫“布施”。布施的范围很广泛,带着爱心去给需要帮助的人捐钱捐物,这是布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践行成果帮助他人答疑解惑,这也是布施;当看到有人心怀恐惧、整日忧思,能够满怀耐心地帮助他人开解,帮助别人消除恐怖焦虑等等痛苦的心境,这也是布施。但是,这布施的受益者可不仅仅是他人,同时更是我们自己。
版权所有:法华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