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所周知,释迦牟尼佛出家前,名唤悉达多,作为迦毗罗卫国的储君,他在出城游历时,见到了众生的生老病死,体会到生灭无常的道理,毅然放弃王位,出家修行,寻找离苦得乐的方法。众生皆苦这类的佛教名词,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用语当中,它源自四圣谛之“苦”谛,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苦谛的意涵。
苦谛,属于四圣谛之一。
“圣”的含义就是让凡人,经由佛陀的说教,变成声闻乘圣贤,也就是了脱生死,觉悟人生的大阿罗汉。“谛”的含义就是谛实之理,放之四海皆准,不单是娑婆世界,上下十方世界众生一样生活在苦海之中。我们日常观察事物,都会经由粗糙到细微的过程,同样佛陀在参悟苦的道理,也是从表面到细致的过程。佛门中认为,三界六道众生无始轮转,生老病死无不是苦,尽管《俱舍论》中承认有漏乐受,但终归不是长久的,会随着时间流逝转变成苦。
总得来说,三界众生有三苦、五苦、八苦,这就是对苦从粗略到细致的划分。所谓三苦,即苦苦、行苦、坏苦。苦苦的含义即为真苦,众生自出生以来,就要经历病、老、死,眼前的荣华富贵转瞬即逝;行苦即苦受不明显,比如修止观到一定境界,感觉非常自在,但最终还是要下座,去吃饭、睡觉,这时候苦又出现了;坏苦的意思是就算我们暂时生活在快乐当中,但是它会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变成苦,俗语说“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就是在说坏苦的道理。
五苦的分类方式根据不同标准,有所不同,比如根据三界众生分类,有诸天苦、人道苦、旁生苦、饿鬼苦、地狱苦;另外也可以分为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炽盛这五种苦。如果将生老病死的生命历程,拆分成生、老、病、死,加上后面的四苦,就是人生的八苦。
生老病死的苦,无需多言,我们共同探讨余下的四苦。爱别离苦,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比如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我们喜欢的事物偏偏离自己而去,世人贪著自己的色身,想尽办法来做保养,但它仍然在不断衰老,这些都是爱别离苦。
求不得苦与爱别离相应,比如身体的衰老是自然过程,任何力量都无法抗拒,我们即使再追求生命的永恒,也无法得到。如果说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会让人痛苦不堪,那么求不得一定会榜上有名,想得却得不到,确实是生命中的痛苦。
怨憎会与爱别离相反,喜爱的事情和人不断离我们而去,讨厌的人和事却接踵而至。生活中往往我们越讨厌什么,结果它往往出现在自己面前,内心因此产生怨恨、愤怒,自己烦恼痛苦,就是怨憎会苦。
由此可见,佛说众生皆苦,是因为他观察到了众生的苦,体会到了世间的苦空无常。佛说众生皆苦,并非让众生消极度日,得过且过,而是努力寻求解决之道,这就是四圣谛中“集、灭、道”所要说明的道理。
每天分享佛学知识,感恩评论点赞,喜欢就请关注我吧!
版权所有:法华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