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不断渴爱之心,永远难逃生死轮回。(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宇宙是众生活动的舞台,这是通俗的说法;若依佛陀的见地,宇宙是由众生的活动而形成的。比如,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团,我们的国家,是由家庭中的成员、社员、国民的全体活动而成立的。故可推知,我们的地球世界是由于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一切众生所共同完成的杰作,在地球尚未形成之先,一切将要来到地球上生活的众生便已在各种不同的世界造作了感受地球世界之果报的业因。所以地球世界是地球众生共同活动的舞台,但在未到地球上活动之前即已在其他世界为了地球的形成而作了相同性质的活动。这些活动的本体便是构成自我的五种要素,由此五种要素构成的自我便是凡夫众生,凡夫众生的存在便是生、老、死的周而复始地受苦,称为 轮回生死 ,或名 流转生死 ,因为随着时间过程中的善恶行为而来感受种种环境和生命的果报,升降不已,浮沉无定,所以喻作车轮的回旋或波流的滚转。
人在一生之中的际遇,当然是苦乐相参的,所以仅从一截生命的片段上着眼,作为一个凡夫众生,未必是绝对可哀的事;然从连贯的生死之流中观察凡夫众生,那就不能不赞仰佛陀的教义了。因为,佛陀所说的苦谛并非苦乐相对的苦,而是指出感受此种苦乐存在的本身便是苦果的报应。宇宙的存在是为凡夫众生的受苦,那么苦恼的起源又是什么呢?
从宇宙的本体而变成宇宙的现象,便是众生生死的起灭。佛陀以心物合一的五蕴作为凡夫众生世间的本体,又以什么来说明宇宙的现象呢?前面已经表明,佛陀是以众生为宇宙之中心,有众生始有宇宙,有宇宙即是有限,此一有限的本身就是宇宙的现象,现在所说的现象论,是指此一现象的产生和消灭而言。此一现象的产生,名为苦集谛,这是伴着追求快乐和贪欲的满足而来的种种渴望,使得我们从此生到来生,生了又死,死了再生。
总括而言,乃是由于我们渴望快乐(欲爱),渴望生存(有爱),渴望无常(无有爱),故使我们永远在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之中六道轮回。修了善业,生于天上和人间;作了恶业,便下堕地狱、鬼、畜的三恶道中受生。只要一天不断此一渴爱之心,永远都在集聚生死的苦因。要想不受苦果,唯有先从明白苦因着手,进而不造苦因,便可不受苦果。
灭苦的真理称为苦灭谛,必须拾弃欲望、断除欲望、离开欲望,不使欲望有其残存的余地,破除了一切的欲望之后,渴爱之心亦可消灭。
也就是说,从所有的烦恼和善恶之中解脱出来,由生死的三界进入寂灭的涅槃境界。此所谓寂灭的涅槃境界,不是永恒的死亡,也不是永恒的生存,而是不生不灭的、寂静安稳的、自由自在的、绝对的存在、无限的存在,无远弗届,无微不至,是冲破了时空界限的、超越了心物观念的彻底存在和究竟存在。版权所有:法华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