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一个沉睡千年的佛教造像窖藏在唐代大云寺遗址边突然被发现,让古代丝绸之路北道的古城甘肃泾川再次热闹起来。 “佛头、佛身、基坐等,整齐有序地摆放,密密麻麻,现在剩下的是最后一个未被提取的彩绘泥塑造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俊民站在窖藏坑边,介绍考古经过。在他身前这个约4平方米的区域内,20多天以来,出土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等各个时期的单体造像、造像塔碑等240余件(组)。 为了确保现场文物安全,从2012年12月31日发现以来,有关这一窖藏考古进展,甘肃省文物部门没有对外公布任何消息,但有关这里出土文物和可能存在佛骨舍利的小道传闻,还是吸引了许多人。 离此窖藏不远,近半个世纪前,泾川曾发生了一件轰动世界佛教考古界的大事。1964年,当地农民在平田整地时,意外发现了大云寺唐代地宫,打开五重包裹的石函、铜匣、银椁、金棺和琉璃瓶后,14粒佛骨舍利惊现于世。 同近半个世纪前大云寺唐代地宫舍利被发现一样,新的佛教造像窖藏在泾川的发现也十分偶然。 “当天城关镇正组织工人为共池村三社修路,挖掘机经过时,突然一个轮子陷到了一个坑里,回头用铲子铲土填平时,居然铲出了佛头。”泾川县文广局局长李晓京说,由于发现报告及时,现场未遭破坏。 在过去20多天里,张俊民和同事吴荭主持了泾川佛教造像窖藏的清理发掘。石质、陶质、泥质的各类造像,一件件从泥土中被清理了出来,并搬到了泾川县博物馆的一个展厅。2013年1月26日,甘肃省文物局组织部分从事佛教考古的专家来到泾川县,考古现场和出土文物保存地首次才让外人进入。 记者看到,从拳头大小的佛头到通高与真人相仿的石刻造像,在泾川县博物馆展厅内整齐地排放了一地。尽管多有残缺,专家仔细辨识发现,其中有神态庄重的佛祖,有神情安详的菩萨,有憨态可掬的弟子,有威猛健壮的力士,雕刻技法成熟,艺术水平很高。 “从风格上看,许多造像是隋代的,弥补了这一地区佛教艺术中隋代造像发现比较少的缺失。”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授魏文斌认为。 “从铭文看,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龙兴寺曼殊院僧人云江、智明同收诸佛舍利约二千余粒并佛牙佛骨,于本院文殊殿内葬之。
”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初世宾认为,“大中祥符六年”可能是这批造像的埋藏时间,在此之前,从北魏至唐末,古代泾州地区佛教昌盛,这些造像应该来自于当地的寺院,宋代将这些造像集中在一起瘗埋。 张俊明介绍,从疑似地宫中出土了一个陶棺,这是本次考古的另外一个重要发现,陶棺至今尚未打开和清理,是否有舍利,这是下一阶段考古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