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很注重“君子”二字,在《易经》《道德经》《论语》《中庸》《孟子》等名篇巨著里,都有提到关于“君子”的品德和修养。
上到周易玄学,下到国学百家,甚至在很多佛学著作里,也有关于“君子”的论断。其中,佛学里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寓意很深,到底如何解释?
要解释这句话,首先我们得闹懂何为“君子”?一般说到君子,很多人都会说,成功,有品德,有教养的人都是君子。这么解释也不为过,只是比较片面。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上善若水”;孔子在《论语为政》里讲,“君子不器”。
其实说的都是君子,都是君子的修养,也是“君子”二字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尤其是“君子不器”,“器”字很有意思,也有很多门道。为什么“君子不器”,而小人就“器”呢?这也就是君子和小人的最根本区别。
所谓“器”,就是固定的形状。从能力方面讲,就是某方面的特定能力;从性格方面讲,器就是一个人的个性;从处事方面讲,器就是计较。所以“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局限于常态,能够顺应发展,有胸怀,有格局,有气度,明事理。而这些,正是“小人”做不到的地方。
老子讲“上善若水”,和“君子不器”其实是一个道理。老子所讲的“道”也是无形的,上善如水就是说,君子就应当像水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不刻板,不默守,有思想,有教养。
对君子来说,杯子是圆的,他就是圆的;杯子是方的,他就是方的;杯子歪七扭八,他也就歪七扭八;杯子小,水就装得少,多装,就会溢出来。
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所以无所谓。人有不满意,但水没有不满意。这叫做上善。一个人的修养能达到这样的状态,才可以成为“君子”。
理解了“君子不器”和“上善若水”,佛学的“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也就好理解了。
前边我们已经知道了“君子”有修养,通万物,所以也就知因果。他们清楚的知道,现在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己因之果,所以对自己遇到的所有“状况”都乐得迎之,然后为未来果努力造积极的当下因。这样他们就在处世方面呈现出一种乐观祥和的样貌。
“小人冤枉做小人”说的是,对于小人来讲,他们往往看不透因果,所以欲望、贪婪、利益熏心等人性弱点全部占全了。他们不注重当下的言行,过分的我行我素,甚至有的还做出了违法的行为,偷鸡摸狗、欺世枉骗,到头来,不是被抓“判刑”,就是出现不好的“恶报”,这些都是他咎由自取,因果报应的结果。
国学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见于各大国学名著,其实也渗透到生活和人性的各个方面。我们读国学,一是学识,二是修养,三是境界。望我们一起进步!
读者们,关于佛学的这句话,和“君子不器”的理解,大家还有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版权所有:法华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