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经典众多,其中《心经》是一部虽然较短,但是揭示了空性真理的佛经。《心经》因其短小精湛、义理深奥,一直受到众人的喜爱。《心经》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大品般若经》其中的一小节。《心经》自古有7种汉译版本,以大唐玄奘大师及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最为著名,尤以玄奘所译的版本流传最广。玄奘版本的《心经》全文260字,言简意赅,且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玄奘版的《心经》虽然仅有260字,但是却深刻的说明的空性之理,细细品读,着实令人顿悟。
首句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世音菩萨在深修般若波罗蜜大法之时,透过世间的纷繁乱象,发现五蕴(色、受、想、行、识)其本质都是虚无的形态。观世音菩萨由此彻底觉悟,超脱了世间的一切痛苦及厄运。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句开始,观世音菩萨就对舍利弗宣说空性之理。“色”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质”,空就是空性。这句的大意是:深层次观察,我们所见到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再往深处观察,会发现连微粒也是空的,只剩下一种能量形态。人的受想行识(感受、思想、行为、意识),也都是这种能量形态。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因此,万物皆空,万法皆空。我们勉强以一个名词“自性”来命名这种空无状态。既然“自性”为空,当然就无生灭、无垢净,无增减了。进而受想行识,和眼耳鼻舌身意所及的色声香味触,皆是不真实的。包括眼中的一切物象,无明烦恼,都是空性的,甚至连这种概念都没有。没有生老病死,没有得失,真正返回“自性”的状态。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进入这种空性状态,便得菩提大道。彻底远离颠倒梦想,不再畏怖,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果。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而可知,波罗蜜多是最为殊胜之咒,能够解除众生的一切痛苦。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此句中最后的一段佛咒,其意旨是告诉我们放下执着,追求空性真理。观世音菩萨为什么最后要说这一段咒,而不直接以我们能看懂的文字表示呢?因为菩萨最明白无明众生之根性,菩萨怕我们陷入文字相中,亦不得见空性大道,故以咒文示之。
版权所有:法华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