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读经功德多少于念佛功德?
答:读经功德亦少于念佛功德,大行和尚说:不念佛修行,读经犹如读药方,念佛犹如服药。读药方,病即难除,服药,病则易瘥。读经修道功德,亦少于念佛功德,正是修道,以此事故,功德最多。
第二十三个问答仍然和前面第二十二个问答、第二十一个问答,都是同样的为文方式。《念佛镜》的作者善道与道镜这两位大师,以念佛和读经做一比较,在一开始也同样先说结论的话,读经功德也少于念佛功德,然后再说明原因。
读经与念佛,事实上是净业行者每天都要修持的功课。以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教导净业行者要修五种正行,其中读经与念佛,都包括在五种正行之中。五种正行就是第一读诵正行,第二观察正行,第三礼拜正行,第四持名正行,第五赞叹供养正行。所以五种正行的第一读诵正行就是读经,读经一定要读自己所修学法门,根据的经典,如此才是修相应教。如果读经是修不相应教,那么解行不相应,有可能徒劳工夫,而未能有所成就。
如果修观音法门的行者,当然要读《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或是读《大乘庄严宝王经》;如果是修地藏王法门,当然要读《地藏经》;如果是修药师法门,当然要读《药师经》;如果是修学天台宗,当然要读《法华经》;如果是修华严宗,当然要读《华严经》。所以看你修哪一个法门,根据那个法门的所依经典一心读诵。
读经即读诵经典,是为了修定、解义、祈愿,或回向而读诵经典,读经包括多种类别。若为赞叹佛德而读,称为诵经或讽经,讽诵的讽;若为通解经义而读,称为看经。所以读经、看经、诵经,虽然意思有的地方是相通,但是详细分别也有不同的意义。如果为祈愿而读大部经,称为转读;在心中默读经典称为心读,也就是并没有看经文,在心中默读经典,事实上诵的意思就是如此。
读经与诵经还是有差别,请经本从经文一字一句直下读下去这样叫做读经。如果读的很熟了,所要读的经典经文全部都记住,不必看经文直接诵出来,那就叫做诵经,所以读经与诵经差别,就是在对文与不对文而已。以身实践经典义理称为身读,根据经典的道理奉行叫做身读。诸经论多有教劝读诵受持、广说其功德,世尊所说的经典,无论大乘的经典或是小乘的经典,到了流通分通常会开示,受持这部经典的功德利益,然后劝勉佛弟子读诵、书写、奉行、演说、流通,在流通分通常都有世尊如此的劝勉。
如《法华经》卷七陀罗尼品记载,若能于本经受持、读诵、解义,如教说修行,功德甚大。依《法华经》这部经来举例说明,在第七卷的陀罗尼品记载,佛弟子根据《法华经》受持,受持就是信受奉行,读诵就是读诵《法华经》,解义就是了解《法华经》的义理,如教说修行,就是根据《法华经》经文修行,这样得到的功德甚大。
其实不只《法华经》是如此,每一部经无不如此,世尊无论所说的经典是大乘或小乘,当然希望佛弟子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当然是经历修行的信、解、行、证这四个阶段。信是相信、解是了解、行是修行、证是证悟,所以没有读经,要如何了解经文的意义?没有了解经文的意义,你要如何修行?没有了解经文的意义就修行,有可能是盲修瞎练,修偏了,不能得到根据经典奉行所得到的利益。所以读经是为了要了解经文的道理,然后真心实践,就是如此。
如《观经》记载,求生极乐世界所修三福之一,即是读诵大乘。《观经》三福第三福是大乘福,叫做行福,修行的行,福报的福。大乘修行的福报有四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读诵大乘就是读诵大乘经典,为何不说读诵小乘?当然世尊如此的演说是有甚深涵义,因为《观经》是大乘经典,当然想要成就佛道往生西方,要修大乘的教法,当然要读诵大乘的经典。
再来《观经》所说的三福,是三世诸佛如来净业正因。意思就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所修的教法虽然很多,一定是修持三福。三福第一福是世福,第二福是戒福,第三福是行福,三福有世出世法,第一福是世法,第二福戒福与第三福行福。三福有大小乘,第二福戒福是小乘福,第三福行福是大乘福,所以三福是三世诸佛如来成就道业必修,所以称为三世诸佛如来净业正因。
第三福行福有一句「读诵大乘」,既然三世诸佛如来净业正因,那要成就佛道究竟涅盘,当然要读诵大乘经典。《观经》如此教导我们,净业行者读诵大乘经典,那么我们来探讨《念佛镜》,知道念佛功德多于读经功德百千万倍,千万不要因为看见《念佛镜》这样的道理就认为说,这样我就一心念佛就好了,我什么也不必修,我也不必读经,我也不必闻法,我也不必修其他的诸行。就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清净报土而言,确实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仰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前往西方极乐世界清净报土,成就光明、身相、威神、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与观世音菩萨一样,与大势至菩萨一样。但是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教导我们净业行者修五种正行,无非也是要导入,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圣号。所以修学佛法专修与杂修,并非在修行行谊所造作,在论专修与杂修,实在是论心。
念南无阿弥陀佛的行者,可以不守戒吗?当然不可以!因为破戒与念佛不相应,破戒与阿弥陀佛的愿心不相应,破戒与往生净土不相应,破戒与真如本性不相应。因为破戒是恶法非是善法,念佛是善法,而且是善中之善、最极上善,所以如果能念佛再进而好好持戒,那不就是与阿弥陀佛的本愿更能相应吗?
但是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清净报土而言,是仰仗这六字果号南无阿弥陀佛的诸善万行,无为、无漏、真实功德,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不是说念佛的功德不够,还要加上持戒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清净报土,不是这样的意思。所以圣净融合的道理贯通了,自然你就会全面性的接受世尊所说的一切经典道理,不可以用圣道门的经典,破坏净土门的经典。同理不可以用净土门的经典,破坏圣道门的经典;同理不可以只接受小乘法,不要接受大乘法;同理不可以只接受大乘法,不接受小乘法。
凡是自赞诽他,凡是只信一法不信他法,这都是对学佛的态度错误,这都是自我狭窄的分别偏见,这样和佛陀的心愿,和弥陀的愿力,和世尊的说法不相应。所以念佛人了解专修与杂修的道理,了解圣净圆融的道理,修学任何一个法门,我相信你的修学都很相应佛心佛愿,很容易成就道业。
读经在印度原来是以解义为主,所以在世尊入灭之后,印度佛法读经大多数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要解义,就是要了解经典的义理。你没有读经,你要如何了解经典的义理?你没有了解经典的义理,你怎样修行?
然而佛经传译到中国,为祈愿或回向的风气盛行,所以不单纯只是为了解义而读经。从解门来说读经是为了解义,就是了解经典的义理。从行门来说,读经是为了修定,修习禅定,读经、持咒、打坐、念佛都可以修定。圣道教法无论八万四千法门的任何一个法门,都一定是以戒、定、慧三无漏学做为修学的总纲领,持戒就是要让身、口、意三业关闭,防非止恶,使三业清净,内心清净了禅定现前了妄念减少了,当然就会消除业障去除无明,真如就会慢慢显露智慧开显。所以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这就是所有一切修学圣道教法的原则,尤其是教下的宗派,譬如天台宗。天台宗的行者,不论修大止观或小止观,一定是以修习禅定为主要的功课,因为没有禅定就不能开显智慧。
所以念佛与修圣道教法做一比较,念佛的行者读经用意与圣道教法的行者读经,大致上来说是不同,因为念佛的行者根据净土三部经修学,根据《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如果念佛人没有每天读诵净土三部经,怎会知道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怎会知道有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修诸六度万行,成就不可思议愿行功德六字果号,成就依正庄严的西方净土。
所以净业的行者修学净土门,读净土三部经,就是要对阿弥陀佛深入的了解。请问诸位:你每天佛珠拿着虔诚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对阿弥陀佛了解越多,会越心安念佛,还是对阿弥陀佛了解越少会越心安念佛?当然是越多!犹如你对师父了解越深越多,你对我就越有信心一样。你对阿弥陀佛了解多少?阿弥陀佛的佛心你有了解吗?阿弥陀佛的佛愿你有了解吗?你没有读《无量寿经》,没有将四十八愿的每一愿,详详细细读一遍、两遍、三遍、十遍、一百遍、一千遍,你怎么会知道阿弥陀佛的愿心?你不知道阿弥陀佛的愿心,当你在唱赞佛偈最后两句话: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你唱的没有滋味。
当你对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每一愿发愿的用心,都非常的深入了解了,从第一愿无恶趣愿,到第四十八愿得三法忍愿,每一愿的因愿文之中,你都体会出阿弥陀佛发这愿的苦心,体会出阿弥陀佛发这愿要诱引我们念佛的用心。你体会了你就很认真念佛,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有阿弥陀佛要鼓励你念佛的用心,任何一愿都有,你能体会这样的道理吗?如果你什么叫做四十八愿都不知道,那你对阿弥陀佛了解实在太少了,你对阿弥陀佛要救度你法身慧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怎么可能会心安?也就是你对阿弥陀佛了解太有限了,你念佛的心不可能会认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就是你对念佛绝对不会放心,对往生这件事绝对不会安心。
净土门的读经与圣道门的读经,虽然同样读经用意却不同,不少人将圣道门读经修定的方法,用在净土门修行。这就是拿筷子原本是要挟菜的,结果用筷子去舀汤,用筷子怎么能够舀汤?方法一定要用对,器具一定要用对。要装菜你会用盘子不是用碗,你要装饭才会用碗对不对?当然是这样,万事万法各有其用,这句佛号作用就是要救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读经对我们净业的行者而言,作用就是要了解阿弥陀佛,了解我将来永永远远安身立命的西方净土。我若对西方净土不了解,我怎么会有一份死心塌地非往生西方净土不可的决心,对不对?当然!如果西方极乐世界你了解非常的有限,你想要去西方极乐世界那份决心绝对不会是百分之一百的,你的心会有往生也好,没有往生也不要紧,就是如此。
你对阿弥陀佛信心不够,你念佛的心进进退退、懈懈怠怠、悠悠散散,差不多是属于海外散仙这一班。也就是有念佛,南无阿弥陀佛真好,没有念佛也不要紧,无关紧要、要修不修的,这都是对阿弥陀佛了解的太少了。
如果你对阿弥陀佛要深入了解,你将一切净土经论读个一百本,一切净土的经论还不只一百本,你看要读哪一本,不然你来跟师父说,我借你或者是送你,因为我的净土经论实在太多太多了。我读过的净土经论,把它放在地上一本本迭起来,比我的身高还要高,这是真实的。因为师父一天用很多的时间,认真研究净土的经论一门深入,所以我对阿弥陀佛,虽然不敢说百分之一百的了解,但是我对阿弥陀佛非常有信心。全天下的人告诉我,念佛不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的心也不会被摇动一分一毫,就像一阵凉风吹过来凉爽凉爽,对我一点都没有影响。任何人告诉我念佛不可能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不会改变我一生老实念佛的决心。你对念南无阿弥陀佛有这样的决心信心?有可能人家告诉你两句话,你就不要修念佛法门吗?不可能?有可能你会再四处跑道场吗?不可能?为什么?很简单的道理,跑到天边海角你都要念佛,你跑到哪个道场不必念南无阿弥陀佛?不必念南无阿弥陀佛你要如何往生?对不对?你跑到五湖四海,都跑不出这六字南无阿弥陀佛,是不是要念佛,对不对?
根据《梵网经》记载,当为亡者于四十九日内读诵讲说大乘之经律,斋会求福。佛法传到中国来,读经不单是为了解义而已,有不少的用意是为亡者祈福。所以要超度亡者可以念佛也可以读经,中国历来也有读诵大乘经律,以祈福消灾之事。譬如东晋以降,于旱魃之际,多读诵《海龙王经》而祈雨。这是现前的利益,如果很久没下雨造成干旱,五谷不能丰收,当然在三宝门中就有不少的人祈雨。祈雨读什么经?《海龙王经》,这在中国古时候就有这样祈雨读诵《海龙王经》的实例。
莲池大师祈雨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到哪里雨下到哪里,所以就现前的利益祈雨而言,读经能够祈雨,念佛也能够祈雨。唐代宗曾经礼请不空大师读诵、演讲《仁王经》,为护国而祈愿,教界现今也有不少的道场法师,为了要护国息灾所以会举办读诵《仁王护国经》的法会。所以为了要护国息灾,譬如国家经常发生灾难,祈求国家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民安和乐利无有灾难,通常读经就是读《仁王护国经》。
读经对我们念佛的行者而言,刚才说过了,为了要了解阿弥陀佛,所以每天做早课做晚课除了念佛以外,时间多的人读一本《阿弥陀经》,或者读一本《无量寿经》,或者是读一本《观经》。如果时间很多的人,不妨将上下两卷的《无量寿经》,早晚各读一遍然后一心念佛,每天从经文之中,体会阿弥陀佛因地法藏菩萨发愿用名号要度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愿。如果体会了、了解了、明白了,当然你在起行念佛内心一定比较安心,这是自然的心理。
「读经功德亦少于念佛功德,大行和尚说:不念佛修行,读经犹如读药方,念佛犹如服药。」
大行和尚是《念佛镜》两位作者善道与道镜,这两位大师的师父,所以在《念佛镜》善道与道镜这两位大师,经常引用大行和尚开示的法语。这段法语大行和尚譬喻说法,譬如的非常的奥妙,大家跟着师父来念一遍:
「读经犹如读药方,念佛犹如服药」
请问诸位菩萨:读药方能够治病吗?不能!服药才能治病,所以下面说:
「读药方病即难除」,只有读药方没有服药,当然病苦不能消除。「服药,病则易瘥」,瘥就是治愈的意思,服药病才容易治愈。但是没经由读药方这个程序,也不知道要抓什么药来服用,对不对?所以也是要读经,也就是从读净土三部经了解阿弥陀佛发愿,要度我的真心。了解明白了,就进入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修行,不要就一直停留在读经,也就是读药方。知道要抓什么药煎来服药治好感冒,如果知道治好感冒的药方,要赶紧抓药来煎,服下药方才能治好病苦,不要知道之后,还继续一直读药方。
很多人就是修行的次序把握的不好,信、解、行、证一直停留在信解阶段,没有进行到行证的阶段,药方读一读赶紧去抓药,药抓回来之后赶紧下去煎,煎好赶紧服下,感冒的病苦才能治愈。所以解行并进、行解相应,修学任何一个法门都无不如此。所以读完净土三部经,对阿弥陀佛了解了,赶紧一心念佛,就是如此。
「读经修道功德,亦少于念佛功德。」
当然就读经与念佛做一比较,读经非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念佛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对第十八愿而言确实如此,如果就第十九愿而言,读经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能往生,此时的读经就成为往生因,就是如此。
下面继续看第二十四个问答,请看讲义第十一页第二十四的问答
「问:讲经功德,多少于念佛功德?
答:讲经功德亦少于念佛功德百千万倍。何以故?讲经犹如数宝,念佛犹如用宝,数宝虽多,不除贫苦,不言灭罪,不言得功德。用宝虽不多,能济身命,得功德无量。明知少于念佛功德百千万倍,又讲经如磨石,虽获少分利益,尽与他人,自损无量,为受礼拜供养,大损果报。
所以《论》云:譬如贫穷人,昼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多闻亦如是,故知讲经功德,亦少于念佛功德百千万倍。何以得知?如《唯识论》多破计我,讲论之者,口虽说法,心多计我,不起我者,万中无一。所以《法华经》云: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由是事故,讲论不如念佛百千万倍。所以上世有惠感法师、智仁法师、蕴法师,皆舍讲论,同归念佛。」
第二十四个问答是《念佛镜》的两位作者,善道与道镜两位大师,以念佛和讲经做一较量,当然也是同样如前面,所设问的问答念佛的功德多于讲经功德百千万倍。同样的道理,不是说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功德多于演讲佛经的功德,所以念佛就好了,也不需要有人讲经,这样体会《念佛镜》的问答用意是会错误。
佛法若无人演说,很多众生不容易明白佛经的道理,所以有人说法,对弘传佛法是相当有帮助。三世诸佛如来,广度众生的方法之一就是讲经说法。诸位菩萨,你去好好研究《大藏经》,读释迦牟尼佛传,从佛经的经文去了解释迦牟尼佛,一生是如何弘传佛法教导众生,就是说法,也就是讲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菩萨下生人间,在龙华树树下演讲三次佛法,叫做龙华三会,也是讲经度众生。当然诸佛如来度众生不只是讲经一途,以身相光明度众生、以果地名号度众生、以神通道力度众生、以讲经说法度众生。世尊在每部经典的流通分,一定劝勉佛弟子依教奉行,自己受持为人演说流通此经,大乘经典、小乘经典一定都有这样的内容。
「《金刚经》云: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者,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金刚经》是不少的人很熟悉的一部经典,这段《金刚经》的经文就是说,若有人以满无量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这样的福德大不大?太大了!若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发菩萨心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样的福德,比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用七宝布施的功德还要多。所以讲经说法功德无量,听经闻法都有功德了,讲经怎么会没有功德,对不对?当然!世尊一生就是讲经度众生。
「在《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云:若有菩萨,于波罗蜜相应之法,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读诵修行,为人演说,是人乃为供养于我,何以故?诸佛菩提从多闻生。」
所以演讲佛经的道理就是供养佛陀,最后这句话世尊说的实在真好,诸佛菩提从多闻生。三世诸佛如来成就菩提,从多闻法而产生,所以听经闻法重不重要?当然很重要!既然听经闻法是三世诸佛如来成就菩提之因,那么无人讲经,不论是诸佛讲经、或菩萨讲经、或辟支佛讲经、或阿罗汉讲经、或凡夫僧讲经、或者在家菩萨讲经,佛经要有人宣讲佛经的真理,才能流传出去。
念佛功德虽是多于讲经功德百千万倍,这样我念佛就好了,我也不要讲经了,这样的道理千万不要误会。讲经也不一定得坐在法王座,依照经文一句一字的演说才叫做讲经,你劝人念南无阿弥陀佛,若有人肯念南无阿弥陀佛,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不就是为他说了一部六字大洪名经吗?对不对?当然!这个人他受你的劝勉,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他一定成就菩萨乃至成佛,所有八万四千法门经教他全都会明白,因为西方极乐世界,受到阿弥陀佛的教导。
讲经功德,少于念佛功德百千万倍。讲经自损在这段文,善道与道镜这两位大师说出来,就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清净报土而言,阿弥陀佛用本愿名号要救度众生,也就是阿弥陀佛选择用念佛的方法救度众生,回归西方清净报土。阿弥陀佛非是选择讲经弘法,要救度众生回归西方极乐世界清净报土。如果以我个人一人而言,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清净报土,当然我要念佛我不要讲经,为什么?因为念佛是往生清净报土之因,讲经非是往生清净报土之因。不过就第十九愿而言,如果讲经的法师或讲经的在家大德,将讲经的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此时讲经就成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修因,就是如此。
所以探讨佛经或祖论,不但要深入而且要全面,这样才能够了解佛法的真义。第二十四个问答,善道与道镜引用论云、引用唯识论和引用《法华经》来说明,念佛的功德多于讲经的功德。还有很多很好的道理要了解,时间已经到了,所以我们等待明天晚上,再继续来探讨第二十四个问答。
晚上向诸位报告到这里,祝福大家:一心念佛,往生净土!南无阿弥陀佛!
版权所有:法华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