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许多人都说信佛了,信佛什么呢?
答:信的是佛所发现的三界六道众生的轮回之苦及怎样脱离三界六道的方法,还有佛的所有言教。
2、佛教中的释迦牟尼是真人真事吗?
答:是的,他是公元前六世纪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与印度交界的提拉科特)的太子,姓乔达摩,叫悉达多,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为释迦族的圣人。每个宗教都有其真实的历史故事,佛教也是如此。
3、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是不是一个人?
答:不是。阿弥陀佛是另外一个世界即西方极乐世界的佛。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明、无量寿、无量智慧的意思。
4、“南无”为什么读“那摩”?
答:“南无”是梵语的译音,读“那摩”,这是原来印度的读音,现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保持着这个读音,它的音义是敬礼,“南无”并有归依、尊敬之意。
5、为什么有些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吃肉?
答:佛教戒律中并没有不准吃肉的规定。尤其是南方国家的僧人的饭食是由附近人家送饭或托钵乞食,所以有什么吃什么。我国大乘经典中有反对肉食的条文,汉族僧人大部分是信奉大乘佛教的,他们除受比丘戒外还受菩萨戒,因此汉族僧人以至很多居士不吃肉。从历史来看,汉族佛教不吃肉的习俗是由梁武帝提倡而普及的。蒙、藏僧人虽也信奉大乘,但他们那里蔬菜极少,不食肉就不能生存,所以一般都吃肉。
只有不吃荤,才是佛教中共同的戒律。“荤”是指葱、蒜、韭菜等吃后口中产生不好气味的植物。肉类被称之为“腥”,荤腥常放在一起说,意思是指肉类,但实际上“荤”、“腥”的意思是各有所指的。
6、寺院中立在释迦牟尼佛像两边的比丘是谁?
答:有一老一少像的,老的是摩诃迦叶,少的是阿难陀。也有两个像年龄相仿的,那是舍利弗和目犍连。这四个人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中的四位。舍利弗和目犍连一个智慧第一,一个神通第一,但都在佛涅槃前逝世。摩诃迦叶和阿难陀一个是头陀第一,一个是多闻第一,佛涅槃后,代佛统领西方的是摩诃迦叶,被后世称为西方初祖,其后是阿难陀。
7、佛教的四大名山是哪四山?
答: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峨嵋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
8、佛教何时传入中国?
答:确切传入中国的年代无法考证。有说是秦始皇时(前200多年)阿育王派人来洛阳传法,也有说汉武帝(前120年)开辟西域交通后传入。但现在学者普遍认为佛教是在公元一世纪前后通过西域逐渐传入我国内地。
9、净土宗是怎样形成的?
答:宋代僧人宗晓(1151-1214)作了一部宣扬净土宗的书籍《乐邦文类》,书中首推东晋庐山慧远为净土宗始祖。慧远被推为始祖是因为他曾与同道多人在庐山阿弥陀佛像前发誓,愿往生西方净土的缘故,其实他的修行实践与后世以口诵佛名为主的称名念佛有很大差别。对净土宗的形成做出重大贡献的还有北朝的昙鸾,隋唐的道绰、善导等。一般认为善导是净土宗的创始人,他认为乘着佛力至诚念佛号,便可求得佛陀的愿力,命终时就可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西方净土。由于方法简单,此宗很快普及。
净土宗不像其他宗派那样有明确的师承关系,它由后代僧人推举前代一些宣传净土往生的著名僧人为历代宗师,从而形成了净土宗的传承关系。由于净土宗简单易行,特别是受到了民间最下层群众的信奉,而成为中国佛教一个最重要的派别。
10、大藏经是怎样的一部经?
答:大藏经并不是一部单一的佛经,它是佛教所有经典的统称。佛教典籍主要包括经、律、论三部分,称为“三藏”。梵文原本的佛经现己大部分不存在了,而大藏经则几乎保存了梵文佛教经典的所有内容。
11、僧众是专门学佛的,有住持佛法的责任,应当很高尚,但有些僧众为什么太贪婪呢?
答:僧众是出家的佛弟子,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品质高尚的,也有品质低下的,不能只看到几个不守戒律的庸僧,便怀疑佛法不好,那就错了。学佛不是一发心修行就可以把行为改正过来的,有些恶习是累世养成的,我们要以宽大的胸怀去对待。
12、做六道中的天神最好,有说不尽的乐、享不完的福,为什么还要修佛呢?
答:做天神虽好,福报也有享完的一天,就是玉皇大帝也在轮回中,寿命一到也要死的,只有修佛道,脱离六道轮回,才能永远解脱。
13、有些好人连遭不幸,可许多恶人却在享福,这是为什么?
答:你今生修佛做善事却遭了许多的不幸,可是你前世做恶所种下的恶种你怎么就没有想到呢?今生的不幸就是恶种所开的花,结的果。你今生种的善事的因,只能下半生或来世才能结善果。恶人享福是在享受他前世所种善因而得的果,今生做恶快的下半生,慢的下世下几生就要遭报。
14、阎王、判官、城隍、土地真有吗?
答:真有,不过他们和世间的执法人员一样在照着法律做事,你不犯法,他管不着你。我们对他们要敬重,但不必象对佛一样供养。
15、对大堂仙一类的“仙”,应当怎么办?
答:堂仙一般是指狐狸、黄鼠狼、蛇等一类的畜生“仙”。应当怎样对待它们呢?无论是神、仙、人、畜,他们都是六道众生,彼此间应当互相尊重,不能因为他们是畜类就不尊敬他们。诚想一个畜类能修成人形,又修到了一些神通,需要受多大的苦,遭多少的罪,可我们大部分修佛的人,缺少的不就是这种敢于吃苦的精神吗?可以敬重他们,但不必供养他们。
16、妇女、文盲甚至世俗中所说的“傻子”都可以学佛吗?
答:小猫小狗都可以听佛经,何况是妇女呢?六祖惠能不识字,却成为了禅宗的一代宗师。周利槃陀伽是释迦牟尼佛众弟子中最笨的一个,佛教他专念“苕帚”二字,念着“苕”字忘了“帚”字,他努力用功,最后也证了阿罗汉果。
17、念佛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极乐世界有什么好呢?
答:极乐世界十分的美好。简单地说,吃、穿、用,要什么有什么;住的是金银等众宝合成的琼楼玉宇;莲池中的莲花大如车轮;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没有病痛烦恼;去哪瞬间就到;没有生死;终日能听到阿弥陀佛说法。你说那里好不好呢?(详细请看本书第六章)
18、我也想行善积德,可我生活很困难,没有钱怎么办?
答:行善不一定用钱,坐车让座是善,扶老携幼是善,与人调解矛盾是善,善的大小是不以钱的多少来衡量的,最重要的是以真诚之心去为善。
19、谁都会念佛,但应当怎样念佛才算如法?
答:佛谁都会念,但念佛绝不能口中念着佛号,心中却想着与佛号无关的事情,要做到心口如一,最好的办法是每个字都从心中经过,口里念的清,耳朵听的真,再听到心里去(默念时也用此法观想,即假想念出声音),时间长了杂念没了,心也安了。念佛无论大声小声或是默念,都要以至诚之心去念。干活、坐卧都可念,但在不净的地方只可默念。
20、学佛非要供佛像吗?要供怎么供呢?
答:有条件最好供释迦牟尼佛,或西方三圣。如果您觉得与其他佛、菩萨有缘也可供。有闲屋收拾出一间,没有就供在自己住的房间里也可以。佛像最好面向东,念佛的人面向西对着像,没有条件其他方向也可供,但切不可供在不净的地方,实在没有条件不供也可。
供品可用香、花、灯、清水、水果、饭菜等等,如果条件差缺少几样也可,但不要供酒和荤腥,更不能在像前烧纸锭锡箔。食品类供品一般都是早上上香前供好,午后即可撤下。是否天天上供可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
21、念佛修行想往生西方净土的人,临终时应当怎么办?
答:人到临终时的最后一个念头至关紧要,能否往生西方或上天堂或入地狱,都在这一念上。心口一至,一心念佛,不生杂念,才有生净土的希望。如果总想着妻子、儿女,想着财产等事,什么也放不下,怎能往生西方极乐呢?临终时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
22、临终助念是怎么回事?
答:有大根器的人,即修行修的好的人,临终可以无病无苦,预知时至,往生西方。但大多数的人,被病痛折磨,苦不堪言。又被亲友的哭声所扰乱,千头万绪涌上心头,念佛的定性已被扰乱,甚至有的已忘记了念佛,这时如果有佛友守护在身边,能安定纷乱的场面,陪临终人一起念佛,即称为“临终助念”。
23、人已经断气,助念还要继续吗?
答:还要继续,最好要念八个小时以上。因为死者的神识有的还未离开身体,同时不要搬动死者,因为这时是往生、升天或入其它道的关键,如一搬动死者,神识受原来病痛的影响,也会十分痛苦,由痛苦而生嗔恨心,多堕畜生道中,变成毒蛇一类的东西,这多悲哀呀!同时家属也不要急着给死者揩洗身子,换衣服,等尸体冷透以后一日一夜或更长时间为好,身体发硬可用热毛巾敷在关节处,过一会即会变软的。
24、怎样知道死者去了哪一道?
答:24小时后,可看遗体,头顶有温度是往生了;眉间脑门热是升入了天道;心口热是转入人道。总之,面色好看身体不十分僵硬都是生善道的表现。如能在七天内或七七四十九天内,每天三次为其念佛,或为其做功德回向,这样才能绝对使死者不入恶道。
如果想知死者确切去了哪一道,请观偈:
善业下先冷,恶业上先冷。
心留暖最久,余暖次第舍。
出世顶后冷,天面人脐上。
饿鬼小腹边,旁生膝狱脚。
25、怎样进行中阴的救度和自救?
答:神识没有往生的,就将转入中阴身。在这一境界中,一般要度过四十九天。那么什么是中阴身呢?简单地说就是死后神识到又转生六道这四十九天之间的生存形态。
气绝后神识自觉迷闷,思量自己是否死了,这时恍惚间还能见到亲属等,如在梦中,接着就要经过一种昏沉迷惚的境况,三、四日后顿觉清明,叫初入中阴境。以后慢慢清醒,能见到家属,如果此时能见到有人为其助念,并有人为其开示:“你已进入中阴境界,应放下一切,专一念佛,佛菩萨会感应而至接你”,使其心绪安定,专心念佛也能往生净土。
在中阴界中,每个人生前所做不同的行业,会出现各种不同幻妄境界,而此时的中阴身已不是血肉之躯了,不会遭到损伤,不要怕虚妄中出现的怖境,而狂窜逃命,以致堕入恶道。应随缘不动一心念佛,不为恐惧所动,更不为诱惑所动应持续念佛,定会蒙佛菩萨接引,往生西方极乐。
26、活着的时候修佛念佛,有什么好处吗?
答:修佛念佛首先让我们自己知道了人世间的所谓富贵、名利都是虚妄不实的道理。即然不实又何必去争呢?不争就没有了烦恼。懂得了六道轮回的道理,就会更加珍爱生命,关爱别人,可以获友情,不再杀生,可以减少疾病,增长寿命。
念佛吃素还能降低生活的费用,念佛收心养性,使人变的温文尔雅,涵养大增等等……
这些是大家都知道的,还有许多不知道的,如:化解了冤亲债主的仇恨,少了不能预知的灾祸,圆了心性、开了智慧等等……
27、去有名的大寺院拜佛,比去无名的小寺院要好,对吗?
答:有许多人求佛,拜佛是往南拜到海,往北拜到山,专找香火旺的有名气的大寺院,殊不知“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你心头,人人都有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拜佛不用看重形式,在哪拜都一样,只要有至诚之心即可,更不用非要形式化的初一、十五去寺院里。
28、在家里供佛烧剩的香根,一定要带到寺院里处理吗?废像、废旧经书也是这样吗?
答:哪部经中说的非要带到寺中处理?几千万信佛的人都把香根等废旧的东西带到寺中,寺中不就成了垃圾山了吗?你把香根等带到寺里,那寺里的香根等物又往哪里送呢?废物就应当处理掉,但要注重方式,最好是将香根或废旧经书放在干净的器物中烧毁,有条件能沉在江河湖海中更好,废像也是如此。
29、没有上师就不能修佛法吗?
答:在现实的生活中,有许多信佛多年的人常问新信佛的人:“你的上师是谁?”“没有上师怎么能学佛?”。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学佛、修佛有个老师常指点自然是好,能少走一些弯路,但没有老师在身边教也可以修佛,释迦牟尼佛不就是我们的上师吗?众多经律就是一面镜子,就是我们的上师。我们常以镜子看自己,发现污点就马上清理,这不就如同老师在亲自教我们吗!有许多大学生是自学成才的,辟支佛是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的,所以自修也可学佛。
30、信佛的人尤其是出家人,大都是在现实社会中屡受打击,生活不如意的人,对吗?
答:说这样话的人是不了解佛教,了解佛教也就不会再这样说了。信佛、修佛甚至出家,这完全是个人的信仰问题。我们不否认有一些信佛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曾遇到过不幸,信佛只是在找一种精神寄托,但他们遇到佛法后,心性却完全变了,从被动的只是想找一种精神寄托到主动的追求佛法,这不就说明了一种问题吗?
弘一大师即俗家的李叔同教授。他在世俗社会中有地位,有美丽温柔的日本妻子,生活也没受到打击,却断然的出家了。2007年大年初四在长春出家的陈晓旭(红楼梦中黛玉的扮演者),有名气,有地位,有近亿的资产,却和丈夫相约出家了。这两个例子不是很能说明问题吗?陈晓旭被媒体采访,追问出家的缘由时说过,她和丈夫相约出家与生活不幸,感情问题没有任何关系。人们来到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的志趣和使命,出家是她和丈夫的理想。
上面这两个例子如果您还不信服,那么顺治皇帝的出家就应当说明问题了吧!他贵为人王地主,三宫美女成群,金银珠宝成山,吃穿不愁,为什么也要出家呢?
31、有些修了几十年佛的人,却不如修佛几年的年青人修的好,为什么?
答: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肯打破自己固有的观念,完全与佛法契合。在佛法面前人人平等,不要总觉得自己信佛的时间长,就比信佛时间短的人有优越感,更不能有贡高我慢之心。修佛并不需要论资排辈,如果去掉这些,起心动念都按佛说的话去做,没有修不好的。
32、五戒的前四戒我都戒的很好,只有酒戒不掉,少喝几口酒疏筋活血没什么不好的,不戒为什么不行呢?
答:就酒本身而言,酒并无过错,甚至可以入药治病,但饮酒后可使慧性变浑,不利于斋戒,更不利于禅观修密。酒后诵经念佛满口酒气是对佛的大不敬,众护法都会敬而远之。喝酒后肢体上是所谓的疏筋活血了,但肢体好受却不能开智慧,只有慧性清才能开智慧。少饮酒尚且如此,如果多饮,难免酒后失德,到那时悔之晚矣。
33、自从信佛后,心中明亮了许多,看到各种佛经后更是爱不释手,哪部都想读,怎办呢?
答:佛经是佛教的精神所在,无经不能启信导行,但佛经又太多了,乾隆版的《大藏经》就收藏了佛经1669部7168卷,我们恐怕用一生的时间去研读也研读不完。
所以我们修习要有主次,学习哪一法门就用哪一门的修习方法。修习净土就要用修习净土的方法,以诵读净土五经和诵佛号为好。
但做为修佛人还有着弘扬佛法的重任,所以我们要合理的按排好时间,精选部分佛经去研读,吃透理解,然后再广传佛法利益众生。
34、净土五经是哪几部经?
答:分别是《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楞严经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华严经之普贤行愿品》。
35、真心修佛能有神通出现吗?
答:神通即人们常说的五眼六通,亦称五眼通和六根通,既是世俗中所说的特异功能。五眼通者:肉眼通、天眼通、慧眼通、法眼通、佛眼通。六根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这些神通是人本来就有的,只是人的心性被世间的假象所蒙蔽,阻碍了这些神通的显现。如果能全心修佛,去习性、化禀性,即会有神通示现的。但修佛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所谓的神通,而是要修证佛道往生极乐,修佛中带来的神通只是副产品,有了神通不要到处显示,神通应当用在利益众生上为好。
36、佛教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人都出家吗?
答:不对,佛教的理想并不是要求人人出家。佛教徒分为四众,即出家男女二众和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二众负有住持佛法的责任,在家二众负有护持佛法的责任。
可有些人上有老要敬养,下有小要抚养,却非要出家,美其名曰是要修佛利益众生,处处表现自己信佛信的好。请问哪尊佛告诉你老人、孩子可以不养的?这不是修佛这是逃避。难道自己的爹妈、孩子就不是众生吗?
出家修行住持佛法是好事。出家后多做功德回向给老人、孩子也是好事。但要根据自家的具体情况决定,比如老人卧床不起需要人照顾,你此时却去出家,情理难容啊!
不出家也同样可以修佛。信佛信得好的,修得好的,又做了大功德的人大有人在,李炳南居士、南怀瑾先生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
37、常听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答:大乘佛教是以实相为法印的,即探究宇宙万物的真实相状,也就是诸法实相。其一切经教都是以实相的道理来认证的。“色”即是五蕴中的色,指物质,而物质的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和功用。但它却没有常恒不变的主宰,所以说是空。此空没有离开色而别有一个空,是当体即空。色是缘起所至,色法上其“实性”一直在变,所以说色即是空。因其没有实性,遇缘又起,所以称空即是色。空与色并非是两个,而是一个,色从空而生,当体就是空。例如水中的明月,并不是水中真的有一个月亮,故色就是空,而水中本无明月,却又示现出了一月亮,空即是色也。
38、听说恶人临终时,用至诚之心念佛也能往生,是吗?
答:是的,临终十念,念念至诚也能往生。但这种至诚却不同于以往的至诚,这个恶人往世必定修习过佛法,今生一念之迷而造恶业,否则怎么会遇善知识教他念佛呢?教他念佛又怎么能信呢?他念佛时必定猛然省悟,痛悔自己所为,恐惧堕入三恶道,因此能万缘放下。以这种心情和态度念佛,一句顶万句。《十六观经》说念念之中灭八十亿劫中生死之罪。如果能以这种至诚心念佛,再加上过去世的福业,佛来接引,又有何疑?
39、恶人都能带业往生,那还是在人世间多享乐享乐吧,等临终时再念佛也赶趟?
答:要是有了这种想法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恶人能往生那是宿世有善根,又遇善知识开导,这样的机会并非人人都有。
如果只知享乐,对佛法又不太懂,那就难免做错事,造各种业障,未等到你临终念佛,可能早就死于各种非命了。即便临终想念佛,因平时不修佛,哪来的定性念佛呢?
当四大分离时,身体如刀割般痛苦,如再顾及妻儿、财产等俗事,万缘难放,念了佛也无至诚,怎能往生呢!
40、佛教徒见面为什么合掌称阿弥陀佛?
答:佛教徒见面合掌相向是一种基本的礼貌问候,类似传统的抱拳拱手或今天世人的握手。称阿弥陀佛,今天己引申为:你好,你聪明长寿的意思。
41、念佛号或诵经时经常昏沉欲睡,怎么办?
答:这只能说明昏沉欲睡的人还没有达到专一的程度。吃饭为什么不昏沉欲睡呢?有些人打麻将赌博,两天两夜不合眼,因为他有兴致、有赢钱的欲望在支撑着。诵经念佛号时昏沉欲睡除了多少天没休息好或身体有严重病变外,就是对往生信心不足,没有紧迫感,对往生的情致没有达到真诚的原故。
42、念佛号或诵经能治百病吗?
答:念佛号、诵经不能治百病。念佛号、诵经只是求佛道过程中的一种形式,其结果是要往生极乐。
想治病首先要知道生病的原因。第一个生病的原因是生理原因,如吃饭无规律,胃肠上就要生病,这是实病,吃些药,饮食有规律病也就好了,只是好的快慢的问题。第二是冤业病。你杀生害命的冤主找来了,附在了你的身上,使身体产生病变,吃药扎针无用,要想好只有让他们离开,离开的办法是和解冤仇。这时可请佛菩萨或神仙调解,自己真心认错,并做功德回向或念经诵佛号回向。第三是实业病。如前生两舌造成的口吃,抢劫造成的脚跛等,只有真心忏悔,断恶修善才能使实业病今生或来生减轻或变好。
念佛号诵经能使身心清静。心静则神安,自然就身心健康,不易得生理病。有些冤亲债主想来找你报复,但看你真心修佛,对你的仇恨有的也会减轻的。如果功德回向或诵经念佛,甚至能解怨。诵经时如有对往世恶业的忏悔心,也能消一定的业。
43、念佛号时头脑中常出现各种图像怎么办?
答:这说明你念佛念的很专心,已达到了一种念佛的高层次。但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境像,都不要追逐,要知相由心生的道理。如果过份追逐,恐入魔境,对身心无益,只管一心念佛即是。
44、念佛号是念“阿弥陀佛”四个字好呢?还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好呢?
答: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中并没有“念六字接引愿”,也就是说念佛号并没人硬性规定用几个字的。净宗八代祖师莲池大师念佛号就是四个字,他说:“阿弥陀佛是名号,南无是皈依的意思,敬重的意思,我决定往生,客套就免了吧”。所以说您认为念几个字上口,您就念几个字的,但最主要的是心念合一。
45、佛经的开篇第一句话都是“如是我闻”,“我”是指的谁?
答:“我”指的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难尊者。阿难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童年即随佛出家修行。在奉侍佛的二十七年中,博问记持不变,被称为“多闻第一”。佛将入灭时他问佛四件事:1、佛入灭后以谁为师?2、以何安住?3、对恶人如何调伏?4、佛说经典如何叫人起信?佛答:1、以戒为师。2、依四念处住。3、佛默然不语。4、一切经首著“如是我闻”。
从此,佛说的一切经,开头第一句都是“如是我闻”,意思是说我是这样听佛说的。“我”广义的讲应为法界众生的意思。
46、有不少人集资造佛像、建寺院,如果把这些钱用来救济穷苦人该有多好?
答:穷苦人正是因为前生不信奉佛法不信因果报应,悭吝所至。帮穷苦能帮一时,但不能帮一世。最好的办法是让这些人信奉佛法,并能改变悭吝本性。而建寺院、造佛像、印经书等等之举正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感知佛法、信奉佛法,这是救穷苦的根本之法。
47、有些信众在翻看一本佛教典籍或看讲法光碟前,都要对书和光碟顶礼,不顶礼就是对佛菩萨的不敬吗?
答:敬重佛菩萨是对的,但不要太过于形式化。在道场中顶礼不仅是礼敬,更是佛教道场的庄严。但在书店或佛友家或其他场所看经书或光碟时,则不要过分居于常礼,应当随顺众生。菩萨行菩萨道还讲“四摄”呢,你要太看重形式会把其他的人都吓跑的,因为不了解佛教的人会认为你有精神病呢,更会引起世人对佛教的反感。形式是外在的,有些时候是做给别人看的。如果外在的形式也能管用的话,那又何必用心修佛呢?外在的形式是诚心的表现,而外在的形式里,却不一定包含了真诚的心。
48、往生极乐共分九品,极乐世界既然那么美好,分了九品不就是分了九个层次,又有了阶级了吗?
答:九品也可以说是九个层次,但不是分阶级,而是根据往生的人的不同的修学层次,分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教育他们,就如同小学、中学、大学一样。小学生读不了大学生的书,大学生看中学生的书又太浅。
49、佛像开光的意义是什么?
答:开光是佛像启用的一个仪式。目的是请佛加持我们,去掉贪、嗔、痴,使自性的佛光显现。修持戒、定、慧,圆满我们的一生,使我们能够觉悟。这才是开光的真正意义,与佛像灵不灵没有关系。
50、信佛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三归依?
答:三归依即归依佛、法、僧。归依是归向、依靠,并求佛菩萨救护、帮助解脱的意思。想要修习佛道,就必须三归依,如同皇帝登基一样,必须要有一个仪式,同时归依也是对信佛人的一种约束,是正信的象征。
51、出家人为何剃除须发,甚至烧戒疤?
答:剃发又称为剃度,“离俗”的意思。无论是哪国的僧人,都要必须尊守的准则,这是做一名僧人的必备条件。
出家僧人也要剃除胡须,但我国的一些僧众认为,剃须后还可复留。剃发、剃须的目的主要是要过简朴的生活,好集中精神去学习佛法。
烧戒疤源于梁武帝,流行于元代。随着时代的变迁,烧戒疤被演变为佛家的入门礼,表示信佛的决心。点愈多决心愈大,但一般不超过十二个点。一九八三年十二月,被中国佛协废止,因为烧戒疤并非佛教原有仪制,有损人体健康。
52、佛门为何不赞成练气功?
答:修佛是为了解脱,而练气功是为了强身,追求的是功能和神通,二者的境界不同,所以佛门不赞成练气功。
练气功是以意导气,会产生执著心,会障碍修佛人的入定生慧。修佛会显现五眼六通,练气功只能练出四眼五通,但怎么练最后也要死亡而进入轮回的。
但佛门也不否定气功,练气功确实对强身健体有一定的作用。
53、佛教为什么不赞成看相、算命?
答:佛教认为人的命运是前世业因所定,并不是看相、算命就能改变的。虽然看相、算命有时能躲过所谓的劫难,但是该你承受的劫难并不会消失,即所谓的躲过初一,但躲不过十五。只有努力学佛,多积功德,多种善因,真诚忏悔往生之罪业,才会改变你的命运。看看《了凡四训》即会明白了。
佛门也不否认易经、奇门遁甲、风水、相术等,它终究是人类的文化的遗产。佛门认为应当正确运用因果规律来改变人生,反对盲目的看相和算命。
54、佛教 、 符号是什么意思?
答: 、 为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通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在古印度、波斯、希腊等国家都出现过,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佛胸部所现的“瑞相”,用作“万德吉祥”的标志。 、 又是佛及大菩萨层次的标志,层次越高, 、 的符号就越多。 、 又表示佛力的无限运作,向四方延伸,无休止地救济十方无量众生。
55、为什么有时拜佛、菩萨时会情不自禁的哭起来?
答:这是累世所积善根之所示,是感应道交所致,是吉祥之兆。这说明你在往修佛成功的大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这更是得到佛、菩萨加持后自然流露出的大慈大悲的心态与本性。
56、在寺院前遇到乞丐,给不给钱?
答:不论在哪遇到真有困难的人,我们都要帮,因为我们是佛门弟子。但对那些想不劳而获,借佛门弟子慈悲之心想骗取钱财的人,则坚决不能给,绝不能助长了他们的坏习气。对于那些无生活来源的老幼病残,我们应当视情况而定,他们今生论为乞丐,也是前生罪业所致。
57、我很想度我身边的人,可他们却都笑话我,怎么办呢?
答: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太多了。这种情况的产生缘于这些人不了解人生真相,不了解佛法,所以我们不能因受到一点嘲笑就心灰意冷。我们要树立为佛教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但光有了决心还不行,还要有善巧的方式方法。度人不是心急的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度人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但过于急功近利就会事得其反,不但没度成人,反到将一些人吓跑了。不了解佛教的人,甚至会说你是精神病,会对佛教产生抵触情绪。
度人还要讲求缘份。万物因缘合则生,因缘散则灭。给他讲佛法他不爱听,这只能说缘份未到,只有瓜熟才能蒂落。佛能空一切相,成就万法智,但不能即灭定业,也就是说不能化导无缘。但我们却可以广种善缘,促使因缘和合,让众生经常受到佛法的感染,受到佛法的影响。虽然你所度之人没有信佛,但是佛法已经在他们的心中烙上了印迹。
58、念咒是怎么回事?
答:咒是众佛、菩萨修道时所持诵的心语,是众生与佛、菩萨之间的联络讯号。咒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音符,它都是按照梵语的声音念的,咒的每个字都蕴藏着巨大的威力。学佛之人念咒时,不必非要弄懂其意义后再行修持,只要专注长久持诵这一咒语,必能获得大功能、大智慧,并能达到无我无为的境界。
59、什么是末法时期?
答:所谓末法即正法毁灭之意,指佛法衰颓的时代。佛教的教法有正法、像法、末法三个阶段的变迁。
佛教教法的三个阶段的时限有不同的说法,但以佛灭后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的说法偏多。末法时期,魔法强,佛法弱。
60、莲花和佛教的关系?
答:莲花开放于盛夏,炎热表示烦恼,水表示清凉,在烦恼的人间,带来清凉的世界。同时莲花出污泥而不染,高雅圣洁,这是美德的象征。污泥代表了六道,净水又代表了四圣法界,莲花代表一真法界。莲花比喻从烦恼得到解脱而生于佛国净土的人,即平时所说的莲花化生。
因为莲花的高贵,净土的圣人又被喻为莲花化身,因此莲花表示清净的功德、清凉的智慧。所以佛国的圣贤,都以莲花为座,或坐或站,都在莲台之上。
61、我信佛,但情欲太重怎办呢?
答:生在欲界中的众生,如果没有情欲,那他(她)就不叫众生了,除非他(她)是顽石或是有病,否则不会没有情欲的。信奉佛法是善根的体现,但信奉佛法的人也是有欲望的人。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欲一般泛指的是“淫”,“淫”是五戒中的第三戒。淫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夫妻以外的不正当男女关系。
做为佛门弟子,要想修持佛法,就要处理好男女的关系,即使是和自己的妻子(丈夫)行房也要注意,如无节制,只图瞬间的快乐,长期以往则会肾虚体衰,精神不振,道心减退,又何谈修佛呢?更何况淫欲能系缚自己的清净心,障碍修行和精进。在世俗中因争情爱,满足私欲,还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纷争。
夫妻之外的男女关系不要去想,更不能有淫乱的行为,因为这是要受遭业报违背佛法的。如果实在控制不住对异性的情欲,就对肉体作九观想:1、青瘀想;2、脓烂想;3、虫啖想;4、膨胀想;5、脓血想;6、坏烂想;7、败坏想;8、烧焦想;9、枯骨想。万恶淫为首,要想修习好佛道,首先要放下淫欲。
62、都说修习净土法门好,为什么又有许多高僧大德提倡禅净双修呢?
答:参禅是靠自己之力得以解脱,而念佛号是靠佛之愿力得以往生,这就是禅、净二宗的区别。参禅靠自己之力能解脱者甚少,只有修行多世,有大根器的人才能觉悟解脱。如果靠自己参禅的定性,加上阿弥陀佛之愿力,那成功的比例则大大提高了。仅修净土,如无参禅之定性,难免临终时不能一心不乱的念佛,所以成功率也难得保证。
净空法师说:“只凭有口无心的念几声佛号生不到极乐世界,必须要修定和四无量心(即慈心无量、悲心无量、喜心无量、舍心无量)。元代临济宗明本禅师有偈云:“禅外不曾谈净土,须知净土外无禅”,他说的即是禅、净为一。
自宋代以后,禅净交流和双修的趋势越来越大。人们在寻求开智慧的同时,也在求生净土。如若禅净双修,念佛为正行,参禅为助缘,那么此修行法如同舟借东风,哪有不成功的道理呢?
63、信佛人家可不可以养宠物呢?
答:如果是小宠物无家可归,或是一些动物受伤,佛门弟子本着慈悲之心来喂养,将来再放生的话可以。但养宠物只为玩乐则最好不养。《法华玄义》卷四、《涅槃经疏》卷六等佛教经论中已明确指出,蓄养宠物及牲畜等为八不净(比丘不可畜积八种不净物:金、银、奴婢、禽、兽、仓库、贩卖、耕种)。我们在家人虽然不是比丘,但也应当参照比丘的要求去做。
俗语言:“一心不可二用”、“玩物丧志”,修佛、弘法、度众生都忙不过来,哪还有时间来养宠物呢?
64、有些人为什么总爱贬低别的宗派,而炫耀自己所修习的宗派好呢?更有甚者,同一宗派内的人也相互贬低,而显示自己修的多好呢?
答: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是佛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习性、不同的国籍、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习俗而创建的。万法实为一法,修习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只是修习的过程,所走的路途不同而己。对其它宗派随意贬低的人,只能说明他对佛法还不太了解,对佛法的修习还不够。炫耀自己宗派的好处,是说明你已经在修习该宗之法时得到了益处,但你并未修习其它宗法,你怎知其它宗法不好呢?不要妄加评论,不要再造三业中之口业。
同宗之中更不要相互贬低。什么谁好谁坏,谁高谁低,佛法面前没大小,修佛更不需论资排辈。之所以出现以上的情况就是贡高我慢之心所至,这是修行之大忌。修行的好与坏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中国有句古话:“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修习佛道的人应当是有修养、道德高尚的人,应当成为世人的榜样,可不要成为古话中所说的人。
65、我虽然信佛不久,但我却深信佛法,我愿救度我身边所有的人,怎么度呢?
答:弘法度众的心情是好的,但首先自己要明白佛法,能讲出道理来,别人才爱听。不少信佛不久的人,度人的心情特别的迫切,因为他们刚刚明白六道轮回、三世因果的道理,怕别人不懂这些道理,再造恶业而身受其苦,同时自己也想广做功德,所以急着度人。其救度世人的慈悲之心是叫人能够理解的,但是因为你度人的急迫之心,以及佛法的运用不是恰到好处或是自己根本就没有把佛法讲明白,甚至参杂了个人的不正确认识,再加上你所要度的人根本就不信佛法,或是半信半疑,往往人没度成,还会惹来一身的不是,甚至被人嘲笑,被骂为愚痴等等。即便是你所要度的人对你所说的话信服(因为你可能是这个被度的人的至交或亲朋),但你所讲的佛法如果太浅薄,再加上参杂了个人的一些认识和偏见,那么你给这个人讲的最初的“佛法”,即造成了这个人对佛法的最基本的心理印迹,则可能影响到这个人以后对佛法的正确认识。
所以度化他人要注意如下几点:1、自己首先要深入经藏,广学佛法,要有底蕴;2、要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欲速则不达,应循序渐进;3、针对不同的度化对象,要用不同层次的道理;4、注意语言的组合,即要培养自己的口才;5、要注重缘份(本章57题已讲过);6、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树立起自已在他人心中的良好形象,即起到表率作用;7、在不同的环境里,要讲求度化的善巧变化。
66、念珠的含义及怎样使用?
答:念珠又叫数珠、佛珠,是念佛菩萨圣号或持咒时,用以计数或束心的工具。念珠的使用方法:将念珠展开,右手除大母指外的四指托住,念佛或念咒时,大母指从最大的一颗的下一颗掐起,一句或一咒过一珠,到最大的珠时再翻过来重掐,但不越大珠。大珠象征着佛陀,翻过来重掐,象征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67、为什么说修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核心?
答:菩提心既是觉悟的慈悲心,慈就是给众生欢乐与佛法,悲就是运用佛法善巧救拔众生之苦难,而没有觉悟的慈悲心只是怜悯心。菩提心是修习大乘佛教的人必备之心,没有菩提心的人,是不能被称之为修习大乘佛教的,因为他只想着怎样使自己尽快的解脱,尽快的灭尽烦恼,就如同乘着一叶小舟在苦海中向着智慧解脱的彼岸划行,而他的小舟只能装下他自己,因为舟小的原因,舟轻便而快捷,利于他自己尽快的到达彼岸,乘坐独木舟的人被称之为修习小乘。
而修习大乘的人,为了让更多人能顺利到达解脱烦恼的智慧彼岸,他们所能乘坐的不是小舟而是大船。他们会主动地向着在苦海中挣扎的人伸出救援之手,而把他们救上船并告诉他怎样驾驶大船,怎样克服艰难险阻,并带着他们划向解脱的智慧的彼岸。这被称为行菩萨道,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行菩萨道之人如果没有修菩提心,又怎么能行菩萨道呢?所以说修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核心。
68、为何信佛了还会有许多不顺心的事?
答:这是糊涂信的明显特征,因为你信佛信的什么你并不清楚。信佛信的是佛陀的言教与思想,即六道轮回、三世因果及怎样横超六道的方法的真理。并不是信佛了就有钱花,饿了天上就掉馅饼。各种愁烦的产生原因,有的是因果业报,有的是自己的心放不下所至。所以说有了不顺心的事发生,不要怨佛,更不能因此而谤佛。
69、末法时代,佛法、经论渐渐地被人为的灭尽,现阶段有何特征呢?
答:1、不求真智慧,注重表面的形式,如同表演、唱戏。2、明码标价,买卖佛事。3、否定三宝,不持戒律。4、以所知障,篡改佛经。
70、寺院中僧众的早晚课是怎么上的?
答:早晚课又称为日常课诵。二课为早晚二时上课,既早殿和晚殿。早殿上二堂课,晚殿上三堂课。早殿五更开始,第一堂课主要诵《楞严咒》,第二堂课主要诵《大悲咒》、《十小咒》和《心经》。晚殿第一堂课诵《阿弥陀经》,附诵《往生咒》三遍,第二堂课做礼忏,先拜八十八佛,后诵《大忏悔文》。第三堂课是蒙山施食。晚殿的三堂课在一般的寺院中单日念《阿弥陀经》和阿弥陀佛圣号,双日礼拜八十八佛,念《大忏悔文》,蒙山施食则天天举行。
71、有些基督徒说我们拜木雕泥塑的佛菩萨像是愚昧,如何对待?
答:佛已入涅槃,不在我们身边。他方世界的佛菩萨,也都不在我们身边。我们不得不用木雕、泥塑来做出他们的形象,以示对他们的崇敬。这就如同我们热爱祖国,对国旗敬礼一样,这不是愚昧,更不是迷信,只是一种敬仰。天主教有神像,基督教有十字架做为礼敬的对象,有的还要下跪祈祷,这和我们拜佛菩萨的形式是一样的,这只能说明基督徒对我们礼佛的意义还不理解。
72、出家的僧众是靠十方供养而生存的,这不是寄生虫是什么呢?
答:这种说法是十分错误的,是对佛教的不了解所至。他们只看到了僧众住在了庄严、清净的佛寺中,看到了众生对僧众的尊敬与布施,认为僧众无须做工劳动,吃穿皆由施主供养,如同流传的诗句“日高三丈犹未起”、“不及僧家半日闲”一样。殊不知对僧众的此种认识是大错特错的。真正修行的僧众的生活,是十分清苦的。早晨三、四点钟即要起床上殿做早课,晚上还要上殿做晚课。每日早中两餐,过午不食,同时还要经常性的为施主做各种法事,并广读经论,学习戒律,还要随时向众生宣扬佛法,怎能说他们是寄生虫呢?我们不否认部分寺院中,有一部分与真正佛教无关的人,也穿着僧衣,打着佛教的幌子,贪求供养、抽签算命、骗取钱财、佛事明码标价、毁佛门清规、坏佛门戒律,但他们并不代表真正的佛教。
73、佛教徒可否为已故的先人烧纸吗?
答:中国有祭祖之风,烧一些烧纸、纸钱之类,以示对已故先人的怀念之情,这是由来以久的风俗习惯,但不是佛教所固有的,佛教不提倡这些。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受到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并揉和进了许多中国的本土文化。中国的佛教徒本身是中国人,自然会受到中国文化的熏染,为了随顺众生,不让世俗人认为信佛了就不要传统了,就成了不孝之子了,烧一点也无可厚非,但不要在寺院中烧。
74、佛都说了“一切皆空”,即然什么都是空,那人生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
答:此种说法是不了解人生真相,是对佛法的误解所至。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如果什么都没有,又怎么叫三千大千世界呢?我们的眼睛实实在在的看到了许多东西的存在,如太阳、月亮、高楼、汽车等等,怎么能说什么也没有呢?有又为什么说一切皆空呢?空是什么意义呢?因缘和合而成,没有不变的“实体”,称之为空。一切事物都是有因遇缘才有,所以一切事物皆由因缘之转化而转化,没有实体所以为空,并不是说一切皆空就什么都没有。我们既然懂得了空的含义,就更不能消极对待人生。人生只是一瞬间的事,能够投生成人,是多么不易的事啊!怎么能没有追求呢?谁愿意因不知佛法而愚痴呢?更不会有人愿意做苦不堪言的恶鬼,也不会有人愿意投身畜生道,所以人生一定要有所追求。
75、佛法中经常讲“世间”、“出世间”,这是什么意思呢?
答:我们许多人认为世间就是我们住的世界,出世间就是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这样理解是错误的。世是一个阶段的意思(如一百年为一个世纪等),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这一个时间段称为“世间”。而佛法中的世间还有一层意思,应理解为蒙蔽的意思,一般人不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不知自己从哪来,死后到哪里去,不知人生的意义、宇宙的本性,糊涂地生活在因果中,这叫世间。什么是出世间呢?既是超出、胜过的意思,能修行佛法,有智慧,心里清净,无烦恼,体会到不再生死的乐趣,称为出世间。同时出世间又有超脱,从凡夫修证到圣人的意思。
76、佛历与佛旗是怎样产生的?怎样算佛历呢?
答:世界佛教友谊会在1950年,讨论了关于佛陀降生、出家、成道、涅槃的年代与史实,做出如下规定:1、佛陀生于公元前623年5月的月圆日。2、佛陀29岁出家,35岁成道。3、佛陀说法45年,80岁涅槃,既公元前543年5月月圆日。4、佛历由佛陀涅槃时算起。
算佛历的方法应当是佛涅槃的公历(公元前543年)加上现在的公历(2007年)既是今年的佛历2550年。对佛旗的规定如下:佛成道时,圣体放出六种颜色的光,所以就用六种颜色做成佛旗。这六种颜色为:蓝、黄、红、白、橙以及前五种颜色的混合色。
77、万修万人去,为何没看到几个往生的呢?
答:“万修万人去”这句话出自永明延寿大师的“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之句,意思是说修净土法门比较好修,谁认真、如法地修持,谁就能往生。我们千万不要误解为只要修了净土法门,念几句经,诵几声佛号,临终时就可往生。净土法门是秉承阿弥陀佛的愿力而成的一个法门,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是十念必生愿,十念并不是有口无心地念十声佛号,而是要有至诚心,一心不乱,不夹杂任何想法的静心念。能这样念佛号,临终即可受佛接引而往生。为什么往生的人那么少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伏住烦恼。其他法门是要断了烦恼方可横出三界,而净土法门只要伏住烦恼就可往生,已比其他法门简易的多了。往生的人之所以少,就是我们修的不如法。
78、即然念佛号能往生,又何必要授五戒、修十善呢?
答:受五戒、修十善,是佛门中人必做的德行,其目的是要去掉身上的坏毛病,去掉心中杂念和贪、嗔、痴,这是利于修定的,有了定力,才能一心不乱的念阿弥陀佛圣号。
79、我们修的是净土,还用常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吗?
答:修的哪一门就以哪一门的功课为主,如果为了化解冤亲债主的怨恨,定期的诵《地藏菩萨本愿意经》是有必要的,冤亲债主都走了,没人捣乱了,不是更有利于修习本门的功课吗?
80、我唱佛号很清心,唱佛号能往生吗?
答:无论是口上念,还是嘴上唱,这都是一种形式,最主要的是心里有佛,从内心念佛。如果你能以唱代念,也能达到“唱唱”相继,“唱唱”不断,“唱唱”出自内心,而又一心不乱,这也未尝不可。
81、“杂修”是什么意思?
答:“杂修”就是夹杂,不专一修一门的意思。有人说修密宗如何如何好,你就修密宗,有人说修禅宗好,你又改修禅宗,这也修那也练,结果什么都知道,什么也不行,而且你知道的也只是皮毛,最后哪一门也未通,误了大好的时光。
能“深入经藏,博览群书,广研佛法”固然是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要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去做,所以能安心的修好一门为好,万法皆一法,一门通门门通。
82、学佛必须要上早晚课吗?
答:应当视情况而定。因工作、环境等特殊的关系不能上,就不要上,上了也只是一种形式。身在上课,心在想着别的事,这已经失去了上课的实际意义。如果确因特殊原因不能上课,最好忙中抽闲,可小声或默念佛号为好。
83、都说烧香时用贵的好,烧的越多功德越大?
答:功德的大小并不取决于烧的香的贵贱和烧的多少,而取决于敬佛的心态。家中生活条件好,就用好一点的,条件差一些的,也不要去攀比。烧三支香是代表戒、定、慧或三宝等。烧一支的是代表一心清净或一真法界等意思。烧香也是供养佛陀的一种形式,但要有至诚心是最为主要的。香也有信使的意思,固定时间有规律的烧香,也会提醒我们莫忘修佛、拜佛。
84、供佛菩萨非要有佛龛吗?
答:供佛菩萨主要看的是有没有恭敬心、至诚心,有没有佛龛并不是最为主要的。
85、请佛像还用选日子、时辰吗?
答:没有必要。什么时候请都可以,有必要的是要有恭敬心、至诚心。
86、我想做功德,不知怎么做功德最大?
答:功德的大小并不是刻意怎么做得来的,而是看你是否能以至诚心和恭敬心,去尽力做。穷的自己都吃不上饭了,却用仅有的一把米去恭养佛陀,就比生活很富有,却只在初一、十五随意的供三个馒头,功德大的多。想做功德,放生是功德,印经是功德,布施钱财也是功德。
87、妇女月经期间可否拜佛?
答:有人说妇女来月经了去拜佛是对佛菩萨的大不敬,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印光大师已经告诉我们了,以清净心、真诚心拜佛即可。妇女有三十五年的月经期,如果累计在一起,该是多少时间啊!这么长的时间不拜佛,白白地浪费了,不是断人慧命吗?拜佛时,自己多注意一下卫生即可。
88、学佛后夫妻就必须要分居吗?
答:这是造谣生事。佛只是说受了二十八轻戒的弟子在六斋期间不可过性生活,并没有规定必须分居。
89、有人先学的净土,后改学密宗了,这是否说净土没有密宗好?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每个人的根基和所生活的环境不同,所学的宗派也是不同的。世俗社会中,法律规定了宗教信仰自由。而佛法里,哪一门、哪一派均是佛教,所以学什么也是自由的,修哪一宗都可成正果,并没有谁好谁坏之分。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宣说了念阿弥陀佛圣号,可往生西方净土的方便之法,此法简便易学,所以普通的众生还是以念佛为妥。
90、受戒后可否参加娱乐活动,如下棋、扭秧歌等?
答:最好不要参加。一是我们的定力不足,易为境转;二是会起贪嗔心,如下棋总想赢人,赢不到心中生气等;三是大好的时光白白浪费了。如为善巧度人,可适度参加娱乐活动,但最好是在自己修到一定的层次以后为好。
91.学佛一定要过苦行僧般的生活吗?
答:不一定。圣严法师说的好:“无目的的享受应放弃,有理由的享受须维持。”在物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有度的享受,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威仪。难道拜佛时非要穿得破衣烂衫的,就能证明拜佛的真诚及修行修得好吗?
原始佛教主张比丘要身无长物,一是为戒贪,二是为惜福,三是为减少对身体的执着。谁也没有规定学佛就要光胱,有大米不吃非要吃糠,有床不睡非要睡地上。有些苦修的人为了磨练自己的意志,确实放弃了美好的生活条件,而去苦修、苦练,这是一种精神,值得所有的人去敬重,但不见得人人都要去学。
92.做生意赚钱是为了利润,这就是贪心,所以佛门弟子不应当做生意?
答:佛陀在世时,古印度人民分为四个阶层:1、宗教师的婆罗门。2、从事军政的刹帝利。3、从事工商的吠舍。4、从事杀生等贱业的首陀罗。释迦牟尼佛除了不鼓励从事首陀罗的职业外,对其他的都加以赞叹,可见佛教徒做生意是可以的。
佛教徒也是人,也要穿衣吃饭、养家糊口,只要不做违背佛法、国法、违背道德的生意,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佛教徒如果连自己的生存问题都不能解决,又何谈弘扬佛法、济世利人呢?
93.“加持”是什么意思?真的管用吗?
答:一般是上师或佛菩萨以神力加被于弟子或众生,而使之获得法力的佑助。加持者的功能,来自于咒力、愿力和心力。如果您相信咒力、愿力和心力的存在,那么您就会相信加持的功效。
94.业报可以替代或转移吗?
答:佛门讲的是因果报应,谁造的业谁来受,业报是不能替代与转移的。但有些修行功力深厚的人,却可以用咒力或心力为他人的业障做一时的阻挡,而暂时不受业报,但却不能改变根本的因果。释迦牟尼佛成佛后,面对琉璃王灭释迦族的大屠杀时,他虽是尽力的阻拦,也只是阻挡住了三次,最终也无法改变因业报所至,整个释迦族被灭的现状。释迦牟尼佛自己也因业报的原因,成佛后,还要受“金枪马麦”之报呢。
95.广结善缘是什么意思?
答:善即善良、慈悲的意思,缘即缘份、关系的意思。合到一起,即可解释为自己与他人建立起了一种自利利他的、不涉私欲的互助关系。
有人信佛后,急于度化众生,见人就结缘,疲于奔命,忙于应酬,毫无原则的出钱、出力、护法、讲法,结果自己弄的焦头烂额,却没有起到多少济世利人、弘扬佛法的作用,有的却起到了一些反作用,这就不是善缘。
就我自己而言,我开的是书店,我刚信佛时,急于弘法、利生,有人问我是否经销佛教书,我说经销,问我有结缘的书吗?我告之有后,一些人差不点把我的书店给搬家,见结缘的书就拿,甚至是成摞的拿,也不看看是否是自己用得上的,只要是不要钱就拿。结果是助长了许多人的贪欲,善缘也变成了恶缘,我这才真正意识到了“法不轻舍”的含义。
结善缘就好比用一碗饭去布施,给一个即将饿死的人去吃,可以救活此人,若给一百个即将饿死的人去吃,可能一百个人一个也没有救活,全都饿死了。
版权所有:法华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