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被捕获之鱼、鸟等生灵放入山野或池沼之中,使其不受人类宰割、烹食,是佛教表达慈悲理念的常见方式。佛教徒在放生之时依仪式进行的法会,即为放生会。
放生义举源于经典中戒杀生食肉及积极救护生灵的理论,据《梵网经》卷下所载:佛子应以慈心行放生之业,因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世世皆由彼受生,故六道众生悉是我父母;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
关于放生救护之法,诸经多有记载,如《金光明经》卷四“流水长者子品”载,流水长者子救起濒死之鱼,与之水、食,为其解说大乘经典,诸鱼闻经后,皆生切利天。《杂宝藏经》卷五,也叙述了一位沙弥因救起漂流水中之诸蚁子,而获得长生果报的故事。
佛教讲求慈悲为怀,普度众生,而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举动莫过于放生。因而,佛教传入后,中国佛教寺院的放生活动已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丛林中大多设有放生池,以方便随时放生。
至于放生仪规,古来有过不少版本,但其内容都是大同小异。基本程序是:在举行仪式前,先在放生处设立香案,供奉观世音菩萨像,同时准备杨枝和净水放在香案上。
仪式开始时,维那举腔唱《杨枝净水赞》,主法者拈香礼佛。赞毕,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遍,主法者举杯说偈云:“菩萨柳头甘露水,能令一滴遍十方,腥臊垢秽尽蠲除,令此坛场悉清净。”
然后大众同念《大悲咒》,给放生的动物酒净。洒净后,大众念《心经》、《往生咒》,主法者为放生的动物传授三皈依。皈依毕,唱“胎卵湿化”费,念佛绕放生物。三匝,最后念回向文,结束仪式。动物们重又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版权所有:法华经梵文网